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教堂时代的社会与艺术——“守望者”读书会回顾

宋思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对西方史感兴趣的读者们应该都不会陌生一个名字:乔治·杜比。乔治·杜比,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研究作品涉及中世纪社会、艺术等众多方面。近日,南京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守望者”品牌就以乔治·杜比的新书《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为主导,两本相关图书《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凡尔赛宫》为延伸,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邀请了两位对中世纪史有一定研究的领读人为大家导读,一位是来自译林出版社的编辑荆文翰,另一位是艺术空间主理人葛丁超。读书会的场地设在万象书坊正中,这个正方形的开放空间在保留了宽敞透亮优点的同时,也因为围坐而被赋予了“围炉夜话”般的温馨氛围。

年鉴学派与中世纪史

从年鉴学派开始引入,荆文翰为大家介绍了这个著名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他特别提到在法语中,“故事”和“历史”共用一个名词“histoire”,所以在西方语境中,“故事”和“历史”长期是同一个概念,中世纪时期,很多历史书写是非常文学化甚至戏剧化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在西方长久以来一直是比较侧重文学性的一个学科,但是年鉴学派很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它以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学,而且它会有一些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地理学这样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这是年鉴学派的开端。”同时他也指出了到第三代时,年鉴学派的发展趋势,“乔治·杜比的这本书,既体现了年鉴学派以往的史学研究特色,也有他本人较以往两代人的突破。”

葛丁超从“黑暗的中世纪”这个为人熟知的短语切入,提出在中文语境当中,每当提到中世纪的文学和美术史,大家都会认为是一个暗色时代,中世纪艺术家的创作在如今看来可能是凝固的、呆滞的,但是会有另一些真情压抑在作品之下,也可以说是这个时期奠定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艺术作品的井喷式爆发。

荆文翰对此也有同感,他提出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衰退的年代其实是一种误解。他说:“《大教堂时代》这本书里提到,中世纪其实孕育出了非常繁荣和发达的宗教文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建筑和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世纪的发展的确经历过一个停滞阶段,但到了本书开始也就是公元980年左右,农业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过来,生产力的发展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的程度还不足以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再加上世俗权力薄弱且分散,这就给教会作为社会的主宰提供了机会。”


在此,荆文翰引用了《巴黎传》中的一个数据:在公元1100年的时候,巴黎只有3000人,在欧洲只是一个三流城市,到了1300年的时候,巴黎的人口已经有了20万。人口的指数级增长,给巴黎成为中世纪的宗教和文化艺术中心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他说:“当时在巴黎的近郊有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兴起,这些教堂和修道院享有诸多特权,不仅仅是在宗教方面,还包括经济方面,比如通过组织集市获取赋税。”

“如果谈到中国的哪个城市更像巴黎,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上海。”葛丁超补充道,“巴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更多是作为一个商业和艺术中心。”巴黎人口与宗教机构的爆发式增长让巴黎逐渐成为了宗教艺术的核心,在法国君主的支持下,宗教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统治者政治生活,甚至整个社会经济流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中世纪的终结与文艺复兴

谈到《大教堂时代》的第三部分,公元1420年也是中世纪快要走到终点的时间,文艺复兴的时代即将开启。葛丁超提到很多被划入文艺复兴范畴的作品,它的创作年份其实在1420年之前,中世纪不管是艺术还是社会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形态,这种风格也一直延续下去,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文艺复兴的艺术爆发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在中世纪艺术的延续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老文明中获取养料,而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从这些文化艺术和社会政治的连续与分裂中去发现相似性,也会对整个西方史有更完整和深入的理解。

“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现世的幸福。”荆文翰提到了中世纪晚期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这也带来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从宗教开始向世俗转向,个人的幸福和世俗权利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宗教从此时开始,渐渐不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政教权力也开始了漫长的争斗。他以《凡尔赛宫》为例:“凡尔赛宫可以看做从宗教艺术到世俗艺术转变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彰显的是君主个人的伟大和作为世俗政权的民族国家的强大,宗教元素在里面是非常弱化的。它本身就是中世纪欧洲艺术史和社会史转向的一个缩影。”

从细节中见证历史的生命力

最后两位为《大教堂时代》作了总结,这本书所讲述的时代从公元980年到1420年,这是宗教艺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兴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随着政教关系的变化而浮沉,最后又一点一点走向没落的时代。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

海明威评价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巴黎孕育了无数人文艺术家,也留下了无数经典艺术作品。葛丁超总结道:“从历史的轨迹来评说,这样的一个中心式大城市,所集成的一系列资源也许会在某一时间消亡,但是这些碎片会散落各地,影响到每一个具体生命,也影响到后世万年。”而荆文翰提醒我们注意历史的细节:“乔治·杜比关注了一些非常细节、非常微观的地方,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历史不光应该有宏大叙事,也应该是普通群体或者边缘事件的记忆和传承,这本《大教堂时代》,既体现了年鉴学派的史学传统,也有乔治·杜比很鲜明的个人特色,我觉得这是历史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乔治·杜比本人和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结语

全长90分钟的读书会上,两位领读人旁征博引,从书籍本身延伸到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为读者讲述了大教堂时代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特点,第2期“守望者”读书会圆满落幕。在“守望者”读书会上,我们以书会友、以书启明,探索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守望文学的灯塔、思想的边界,身在“文都”的“守望者”,为爱书人添一方天地,为南京城添一缕书香。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法)乔治·杜比 著

顾晓燕 译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乔治·杜比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乔治·杜比绝大部分的作品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本《大教堂时代》是他鲜有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最普通的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

你可能还会喜欢:

爱欲剧场的屏幕和阶梯

德勒兹 | 为了审判的终结

死亡:善终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